查看原文
其他

捷报!9项中标!

近日,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中标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青年项目2项。从学科归属上看,语言学4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项,哲学1项,宗教学1项、新闻学与传播学1项。


重点项目为梁宇编审的“新时代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一般项目分别为:杜运辉教授的“方克立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玄玥教授的“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法类型差异研究与知识库建设”、赵琪凤教授的“中文学习者语用能力智慧测评体系构建与路径衍生探索”、张丽副研究员的“公共图书馆对家庭参与儿童早期读写教育的协同支持研究”、陈映锦博士的“佛教律藏‘犍度部’与部派教团制度研究”、麻晓芳博士的“以蒙学文献为中心的西夏‘儒学教化’研究”;青年项目分别为:李桂兰博士的“江西中南部方言语法词的语义演变研究”、陶梦頔博士的“文化数字化视阈下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都组织召开全校范围内的纵向项目申报动员会和预评审活动。今年中标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所属学科为历年最多。

项目简介

1.梁宇编审的“新时代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是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纸质教学资源及其配套数字资源的集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是对外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资源建设存在时代性不强、跨文化阐释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外国学习者误读中华文化的直接来源,严重影响了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及国家利益。国际中文教学资源中的中国故事与文化对外传播具有强关联性,为此,项目将聚焦我国主导研发、使用最广泛的8套新形态国际中文教学资源(80册),对其中国故事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其传播效果,借鉴经典二语教学资源促进本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经验,构建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多元创新路径,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杜运辉教授的“方克立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

方克立(1938—2020)先生是当代中国哲学史家,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精华相结合为终生职志,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思潮、文化综合创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第三至五届副会长和第六届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等,其学术实践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课题坚持史论结合,从文献整理和思想研究两方面同步展开,完成《方克立先生学谱》(约60万字)、《方克立研究资料长编》(约300万字)、《方克立学术思想研究》(约40万字)等作品。《方克立先生学谱》将与杜运辉教授已经出版的《张申府先生学谱》《张岱年先生学谱》《侯外庐先生学谱》构成独具特色的学谱群,呈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生活历程。

3.玄玥教授的“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法类型差异研究与知识库建设”

本项目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基础上,基于人类语言共性和类型差异,以汉语编码方式为中心,研究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多种语义范畴的编码方式差异,并面向新时期的国际中文教育,探索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语法阐释方法。

项目选取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亚非语系的12种语言,涵盖不同语序类型,与汉语在30多个语义范畴的编码方式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将梳理出汉语与他语言的系统性对应,呈现汉语语法的整体特点,加深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汉语二语习得符合语言学规律,充分利用学习者母语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使汉语教学更加行之有效。项目研究将深化国际中文教育成果,为不同母语学习者的高效学习助力,切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4.赵琪凤教授的“中文学习者语用能力智慧测评体系构建与路径衍生探索

本项目在充分利用国内已建大规模母语者语料库、中文学习者语料库以及语言使用案例的基础上,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方向,聚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下语用能力智慧测评的创新需求,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探究面向国际学生的中文语用能力、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想与测评体系,实现面向国际学生和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语用能力测评模式的创新,注重语用学习过程的动态测评以及不同环境下语用能力的监测与评估,助推中文及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相应的数字教育测评的多元化、多样化。

5.张丽副研究员的“公共图书馆对家庭参与儿童早期读写教育的协同支持研究”

“双减”政策的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引发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被誉为现代化教育的“三驾马车”。早期读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家庭教育的回归为公共图书馆早期读写服务的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成为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新方向和突破口。家庭如何参与到儿童的早期读写教育中,充分发挥家庭与家长两个关键要素的作用?图书馆如何为家庭参与到早期读写教育中提供支持?成为家庭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后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课题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从与儿童个体发展联系最密切的微观环境(家庭)与密接人群(家长)入手,通过人际关系的改善、互动环境的搭建,探索公共图书馆为家庭促进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提供协同支持的方法与路径。

6.陈映锦博士的“佛教律藏‘犍度部’与部派教团制度研究”

佛教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纽带,来自于印度的佛典经过汉译成为了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佛教律藏记载了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规范与社会结构,是我们了解古代印度佛教僧团乃至文化的重要材料。本项目基于梵文、巴利文、藏文、汉文等多语种文献,并使用出土铭文、实物考古以及记录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其他文献材料;通过比较对照部派律藏“犍度部”的组织结构和内容,重新梳理“犍度部”的形成过程以及佛教诸部派之间内容的重要差异,从而形成对部派教团的系统考察,并阐明中国佛教僧团制度对印度佛教教团诸要素的继承与发展。

7.麻晓芳博士的“以蒙学文献为中心的西夏‘儒学教化’研究”

党项民族在河西走廊地区统治了二百余年,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西夏文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显示出西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在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上有鲜明的儒家烙印;在思想意识与宗教信仰上佛教一统天下。党项人深受中原先进的儒家文化泽被,又保留了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世的西夏文古籍文献是探索河西地区儒家教化的重要途径,其中蒙学文献正反映了儒学理论经由教化途径转化为社会规范的过程。本研究从西夏文儒家蒙书文献入手,基于目前已刊布的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几个西夏文献重要库藏,对前人研究不足的蒙书经典作进一步系统研究,并据以考察西夏文文献中儒家教化观念、儒家教化在河西地区的实施,结合西夏儒学研究成果全面考察中原儒学思想在党项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8.李桂兰博士的“江西中南部方言语法词的语义演变研究”

本项目拟以江西中南部方言颇具地域特色的语法词的功能和语义演变为研究内容,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尤其是功能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理论,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针对该区域的语法词(包括情态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展开系统研究,全面系统地概括和归纳其多功能模式和语义演变路径,讨论语义演变过程,总结演变规律,深入探讨其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9.陶梦頔博士的“文化数字化视阈下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本项目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的研究与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布局紧密结合,通过国家文化数字化挖掘中国传统艺术的时代价值、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从数字化传播研究为原点,为中国传统艺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提供策略、规划路径。本项目综合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设计学、数字人文、艺术学等多维度视角,重点关注文化传播数字化与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本项目将着力于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以数字化手段,打破文化壁垒,形成艺术化、品牌化、智能化的传播策略,提升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重   点   推   荐



喜报!2+1!
助力亚运!北语出品!没有白走的路,享受走过的每一步!
出品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来源 | 科研处编辑 | 邵宗艺



嘿,朋友,一起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小联合国”

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